首页>旧址旧居>黄洋界
红军挑粮歇息处遗址(黄洋界荷树下)
黄洋界上原有的小路叫五里横排,从这棵荷树下经过。1928年冬,毛泽东、朱德同志和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时,常在这棵树下歇脚。 当年,井冈山上除正规红军部队外,另有八百多伤病员,还有党、政、军等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但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黄洋界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那个时候,早上下山挑粮,晚上回来,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军民们挑的挑,背的背,仅一个多月,井冈山上就储备有三十多万斤粮食。 毛泽东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也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有一天,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后在这棵树下歇脚时,他问身边的战士:“你们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哪里呀?”战士们有的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他的话,鼓舞了军民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当时年已四十多岁的朱德军长身负重任,但还是和毛泽东以及军民们一起挑粮。红军战士为了让他得到休息,两次拿走他的扁担,朱德便请军需处的同志为他削了第三根扁担,在上面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黄洋界荷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6月30日,郭沫若同志来到荷树下参观,他感慨地吟写了“小径挑粮领袖忙,五里横排遗槲(荷)树”的诗句。
17
2006-01
红军小路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在黄洋界保卫战期间,敌人主要沿着茅坪与大陇的小路向黄洋界进攻。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1928年冬天,毛泽东和朱德与广大红军指战员一起就是走着这三条小路,将大量的粮食从宁冈挑上了井冈山茨坪和大小五井一带。
17
2006-01
黄洋界红四军哨口营房旧址
黄洋界红四军哨口营房位于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旧址原是一家客栈,1928年夏季,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基础上建造红军营房,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 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红四军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2006-01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公路旁兴建了一座木质结构、5米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都分别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 1965年冬,将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纪念碑,碑基就在现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址上恢复原纪念碑的造型。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黄洋界上整个纪念建筑都铺设水泥地面和水泥护栏,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17
2006-01
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遗址
1928年4、5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黄洋界哨口,就成了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正率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诗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中,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共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游民陈开恩带路,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大肆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中,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来,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2006-01
黄洋界
黄洋界,位于江西省的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坐落在井冈山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海拔高度为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它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雾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象似一个个海岛,又象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黄洋界云海也是现在井冈山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
17
2006-01
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红军南路
浏览总人数:4,152,968
Email:jgsgmbwg@163.com
电话:0796-6555625/6552248
赣ICP备18011651号-1
赣公网安备36088102000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