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庆 家国共欢|井冈双节绘红卷 旧址新声润初心
金秋井冈,层林尽染。当国庆的红旗漫卷与中秋的明月皎洁相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革命旧址为 “红色课堂”,以沉浸式体验为“精神纽带”,精心打造 12 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教活动。从展厅文物的情景讲述到旧居烟火的温情体验,从竞技互动的活力狂欢到本草智慧的深度探寻,数万游客在此触摸历史温度、聆听红色回响,度过了一段“忆峥嵘、品团圆、传精神”的双节时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情景讲述解密码,文物开口话初心 10 月 1 日至 6 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厅服务中心推出 “情景互动讲述” 系列活动,《一面旗帜》《一罐食盐》《一座雕像》《一条红带子》《一根扁担》《一段誓言》6 个主题每日分上下午两场,在指定展区准时开讲,让静态文物成为 “会讲故事的红色教材”,10万名游客在此解锁精神密码。 《一段誓言》的讲述引人共鸣。在入党誓词展板前,展柜中陈列着我党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泛黄的土布上,“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24 个字虽有错别字,却透着坚定的力量。讲解员讲述:“这是 1928 年,党员贺页朵在自己的榨油坊里写下的入党誓词。贺页朵后来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泄露半个字,用生命守住了对党的誓言。” 人群中,来自山东的老党员张爷爷摘下眼镜,俯身仔细端详着誓词,激动地说:“我入党 50 年了,每次重温誓词都很感动,但今天听到贺页朵的故事,更觉得这份誓言沉甸甸的。不管什么时候,‘永不叛党’这四个字,都是我们党员的初心和底线。” 讲解结束后,不少游客自发站在誓词展柜前,轻声跟读誓词内容,来自高校的青年党员们还现场开展了 “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举起的右拳、坚定的眼神,让红色信仰在这一刻代代相传。茨坪旧居:茶香漫溢忆峥嵘,一杯清茶叙深情 10 月 1 日至 3 日,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前委中厅举办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 革命传统体验活动,悠扬的江西民歌声中,陶土茶壶冒热气,粗瓷茶杯码整齐,一杯杯 “红军茶” 暖透游客心。 前委旧址大厅内,两张并排的八仙桌早已备好井冈茶叶、陶土茶壶与热水杯盏。工作人员动情地向游客讲述:“九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幢干打垒的土坯房中,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那时物资极度匮乏,茶叶尤为珍贵。井冈山的老表们常常将舍不得喝的自制粗茶献给红军,群众欢迎红军时也常常‘放鞭炮,送茶水’。一杯清茶,不仅滋润了战士们的喉咙,更温暖了他们的心。这一碗碗粗茶,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红军最朴素、最真挚的情谊。”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呃……”熟悉的旋律在旧居院落中回荡,工作人员手捧茶杯,向游客一一奉上热气腾腾的“红军茶”,再现了那段革命岁月里军民同饮、情感交融的动人场景。来自湖南的张先生接过茶杯,感慨道:“在国庆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能在革命旧址喝上这样一杯有意义的红军茶,听着红歌,仿佛穿越回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真切感受到军民之间那种鱼水情深。”大井旧居:开镰仪式忆初心 红米南瓜品峥嵘 国庆期间,大井旧居聚焦 “红米南瓜” 这一承载井冈山革命记忆的符号,以 “传统开镰仪式” 为核心推出特色体验活动,将红色历史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吸引万名游客走进红色旧址,在收割的仪式感与食物的烟火气中,触摸革命岁月里的 “井冈山味道”。 活动现场,在大井旧居的红米种植区,5 名工作人员身着蓝布衫、手持镰刀,整齐站在田埂上。随着 “开镰咯!” 的清脆吆喝声,镰刀轻快地划过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稻谷簌簌落入腰间的竹筐,重现了当年红军与群众共耕共收的场景。游客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好奇地伸手触摸沉甸甸的稻穗,感受丰收的质感;有的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拿起镰刀,体验收割的动作;来自深圳的亲子家庭更是特意拍下 “亲子收割合影”,定格这一特殊的红色体验时刻。龙江书院:扇绘红旗寄深情,乒乓争霸庆双节 10 月 1 日至 5 日,作为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创办地的龙江书院,推出 “扇绘红旗・礼赞祖国” 与 “投球寻国宝” 活动,古老院落满是欢声笑语,成为游客打卡的 “红色乐园”。 明道堂内,15 名儿童幸运观众围坐在文物级木桌旁,素白团扇、五彩颜料整齐摆放。“把对祖国的爱画在扇面上!” 工作人员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动笔:7 岁的刘沐妍蘸红颜料画飘扬的红旗,旁边添上笑脸;10 岁的周子轩写下 “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字迹稚嫩却满是真诚。半小时后,孩子们举着扇子登台展示,齐声唱响《我爱你中国》,红色扇面在秋风中轻扬,宛如绽放的爱国之花。 庭院里的 “投球寻国宝” 同样火热。游客手持乒乓球,站在 3 米外投向写有谜语的靶子 ——“‘朱毛会师之地’打一地名”“‘红军第一所军校’打一建筑”。来自湖南的少年陈明轩连续投中 3 个靶子,答对谜语后,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找到 “国宝”—— 龙江书院 “教导队教室”,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红军学员上课的故事。最终,他以 12 球成绩成为 “终极擂主”,捧走井冈山文创礼盒时笑着说:“玩游戏学历史,这个双节太有意义了!”小井医院:红色医魂承初心,草本智慧启新思 10 月 2 日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举办 “红色医魂・草木初心” 体验活动,游客在史料与本草间,探寻红军医疗史中的坚守与智慧。 史料陈列室内,玻璃展柜里的竹镊子、旧消毒锅静静陈列,工作人员指着展品回忆:“1928 年医院条件极端匮乏,没有消毒剂就用食盐、石灰水替代,没有探针就把竹子削尖当工具,这些‘粗家伙’在绝境中守护了无数伤员生命!” 复原药圃区,鱼腥草、金银花等 5 种红军常用草药整齐排列,红领巾小志愿者手持标本当 “小老师”:“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当年战士受伤发炎就用它煮水喝;金银花能消炎,摘下来泡水就能用,这些草木就是‘天然药箱’!”现场,专业药剂师依据《江西省中医药条例》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料》,为游客冲泡合规凉茶:“这茶用金银花、菊花制作,是普通食品,主要让大家感受先辈‘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的智慧。” 游客端着凉茶小口品尝,“清甜里有故事,更有红医精神的温度。”黄洋界:烽火记忆传精神,斗争精神永传承 10 月 1 日至 5 日,黄洋界革命旧址推出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斗争精神” 体验活动,清晨的 “红旗飘扬” 仪式庄重肃穆:游客自发列队面向国旗肃立,《国歌》声响起时,不少人跟着哼唱,鲜红国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庄重氛围让人眼眶发热。“挑粮小道体验” 区前,游客纷纷尝试 ——30 斤重的空箩筐绑在竹扁担上,刚扛上肩就有人喊 “沉”。来自山东的退伍军人李大哥不服输,挑起扁担走了 50 米,放下时额头已冒汗:“当年红军挑粮走几十里山路,靠的是‘共克时艰’的信念!” 在战壕遗址,讲解员结合仿真迫击炮还原 1928 年战斗场景:“当时红军只有一门迫击炮,只剩三发炮弹,最后一发正好击中敌军阵地,敌人以为红军主力来了,连夜撤退 —— 这就是‘黄洋界上炮声隆’的由来!” 随后的 “誓言传承” 环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青少年宣读红色誓言,全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散。茅坪革命旧址群:重走上山忆来路,团结一心续新篇 10 月 1 日至 5 日,茅坪革命旧址群推出 “重走上山路” 活动,游客在互动中感悟 “团结一心” 的革命密码,成为假期 “必玩项目”。指定区域内,6-8 名游客一组,共同拉住 2 米长的 “上山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八角楼、湘赣边界一大旧址等革命遗址。“配合好倾斜地图,让小球滚到指定点位,每到一处就能听一个革命故事!” 工作人员讲解规则后,游客们立刻分工协作:有人喊 “左边高一点”,有人提醒 “慢一点,别让球掉了”,配合默契的小组很快让小球滚完所有点位。 “当年红军上井冈山,靠的就是这样的团结一心!” 听完讲解员讲述 “八角楼的灯光” 故事,来自河南的游客王女士深有感触。在八角楼背景展板前,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还在 “祝福墙” 上写下心愿:“愿祖国繁荣昌盛”“传承八角楼灯光,照亮前行路”…… 一张张便利贴贴满墙面,成为茅坪旧址群里最暖的风景。 这个双节假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 “旧址为载体,体验为核心,精神为灵魂”,打破传统红色教育 “单向输出” 模式,打造 “全龄参与、全景沉浸、全程感动” 的社教新场景。未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将继续深耕 “红色社教创新”,让茨坪旧居的茶香、小井医院的本草等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 “活教材”,让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激励更多人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供稿:许微微图文:各旧居旧址办编辑:曹愫珉审校:罗建梅审核:何小文签发:谢雪晖